初三一模和自招的脚步越来越近,许多家长可能对中考提前批里“自招、推优、自荐”等名词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今天老师为大家好好捋捋这些名词之间的关系。
自招:
自主招生就是从推优和自荐中衍生出来的“招生形式”。各市重点高中把本来应该在五月份填完普通高中提前批志愿(推优、自荐)之后的测试活动给提前挪到了1-4月份进行。
简单说,学校通过几场活动锁定一批学生,相互之间签一个约定。这样就算是自招承诺到手了,不至于裸考,称之为“招生形式”。这中间同一所学校可能会举办数次自招活动。在官方流程中,是不存在自主招生的,自主招生只是高中学校灵活操作各种招生方法的一种现象集合。
自荐:
由每个市重点(包括本区的)拿出一部分名额,在全市范围内自主招收生源一般情况下在2-4月份开始选拔,原则每个考生都能参加,不过还是要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避免浪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自荐由初中毕业生本人操作,自荐生可根据高中学校投放的自荐招生计划在提前录取网上填报时填报自己的意向学校,志愿填报后须向高中学校投递个人简历,高中学校筛选简历后进行统一面试、笔试,并按照全市自荐生招生计划择优预录取并进行公示。
推优:
推优顾名思义就是初中学校把优秀的学生推荐给高中,这个过程称为”推优” (官方说法是推荐生)
推优是中考自招(提前招生录取)中的一部分,原则上是在每年4月开始进行,示范性高中会拿出招生计划的30%用于推优,再把这整体30%的计划分配给各个区(但不是每个区都有,详情可见当年招生计划),各个区县再把这些计划分配给本区初中学校,学校再按照一定比例在本年度毕业生中开始选拔(一般为7%)。
为什么要区分推优/自荐、自主招生?
推优/自荐解决了区分度不高的问题,但我们细究推优/自荐的执行流程时发现,这两种招生方法中,学生都必须先在网上填报志愿,再去参加高中学校的考试,那么很容易发生“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状况,这显然是有悖于高中学校提前选拔的初衷的。于是高中学校开动脑筋了:如果我在填志愿之前先进行“一轮/多轮”的测试呢?我对学生的状况不就了如指掌了吗?
于是自招产生了,某种意义上,自招解决了推优/自荐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从流程上看自招、推优/自荐
自招将推优/自荐中原本放在填报志愿后的测试环节提前到了3月进行。当学生的测试成绩一览无遗后,高中学校将会有选择的去和学生进行签约。
自招的签约是没有正式效应的,故签约后在4月份的提前录取流程中,将签约成功的学校填入志愿,则可保证成功率。
原本填报志愿后的测试,对于已经签约成功的学生来说,也就是一个过场而已。当然自招中签约的名额,是要占用提前招生的整体招生计划的,所以,如果错过了名校自招,结局你懂的。
还看不明白?那来个比喻
一模考很关键,基本上这场考试就确定能否获得自招门票了,想要找个“好婆家”,也得自身硬。
所以建议那些初二的家长们:如果以后想进“豪门”,现在就得积攒实力哦!3月份起,各个高中和“儿女们”就开始相互试探了(各种自招考试),今天这家搞个开放日,那家开个介绍会,儿女们或心之向往或嗤之以鼻。当然这场“亲家见面会”大家也是各有小心思,各家高中或盘算着这个好做我“大儿媳”(理科班)或思量着那个可以做我家“小女婿”(平行班)。
条件不够怎么办?加些“彩礼”(推优)也是可以的。也有牛娃家长,可以权衡好几家学校的“聘礼”,这家许诺了特色班,那家许诺了提高班,家长思量考虑,纠结着选哪家以后前景比较大。就这样几番试探,终于成功私定终身,交换定情之物(学校自己签约),当然这过程中反悔的人也是有的(不符合道德规范但未脱离政策流程),所以为了公平起见,5月21日、5月22日,在官媒的组织下,学校和儿女们双双去登记注册(官方自招考试)。
这个过程中,有人演演戏,有人去“相亲”(没有预录的),看看能否把自己给“嫁了”。5月28日的网签算是领了证,过了明面了,你是这家的“儿媳”,他是那家的“女婿”;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6月18、19日(中考)摆酒后,在酒席上表现太差被退婚了(很少);到了7月份,就可以去正式拜见公公婆婆岳丈岳母了;当然情定方式还是多种多样的,有一早就定了儿女亲家的、有相亲大会上一见钟情的、还有误打误撞在一起的。